1. 宜興紫砂印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用的
老安順是清末潮州手拉壺,不是紫砂的,如果是真的話,有一定的收藏價值。觀察一把紫砂壺,首先從色澤上來看,其次是聽聲音,再次就是用手撫摸壺身時會發現,“垃圾壺”的手感非常細膩光滑。紫砂壺是中國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藝品,其制作始于明朝正德年間,制作原料為紫砂泥,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。紫砂壺在拍賣市場行情看漲,是具有收藏價值的“古董”,名家大師的作品往往一壺難求,正所謂“人間珠寶何足取,宜興紫砂最要得”。制作原料為紫砂泥,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又名宜興紫砂壺。據說紫砂壺的創始人是中國明朝的供春。因為有了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,紫砂壺才這樣珍貴,令人回味無窮。
更加上紫砂壺泡茶的好處、和茶禪一味的文化,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貴不俗的雅韻。
2. 宜興紫砂壺印章
周桂珍大師所用印章僅三枚,在宜興紫砂網相頁面可查到其印模,對照一下吧。
3. 宜興利用公司紫砂壺底款章
“貢局”是清末外銷泰國的宜興紫砂壺上常見款識。
為清人趙松亭創制。
趙松亭(1853-1934),字九齡,(曾用名支泉),號東溪。
宜興蜀山上袁村人,清末民初紫砂名家兼紫砂實業家。
民國十四年(1925年),趙松亭自籌資金,重建龍窯,定名為《復興窯》,開廠設坊,燒制《貢壺》系列,供應茶坊氿肆,并獨步滬上二十個國家租界,銷往英國、法國等國家和地區,成為宜興著名實業家。
滬上租界內全部訂制趙松亭的「貢局」系列壺,「貢局」系列壺,轉手出口,且供不應求。
趙松亭親自監督制造,并巧妙利用人們仿古心理,或刻或銘,或印或款,叫作坊客師及兒子趙廉泰仿制各式朱泥小品,紅泥小品。
4. 宜興紫砂壺名家印章圖解(最全)
紫砂壺底部的印章總是用篆體,實際上書畫上常見印章都是用的篆體字??偨Y下來有以下四個方面原因:
第一是歷史傳承性。
印章的歷史較古老,它最開始流行的時候就是以篆書為主的。
第二是篆書的藝術價值非常高。至少我個人認為,小篆是所有漢字字體中最好看的之一。
第三是篆書本身的文化價值。在古代,篆字這種字體,一般賣東西記賬啥的那種識字的人是不認得的,只有真正接受過系統教育的人才會認得,而且后者幾乎一定認識。所以它幾乎成了有沒有文化的分水嶺,是一種學養和身份的身份證。
第四,篆書筆劃方正,與章外框形狀、雕刻的形式特點匹配,藝術上可以有整體性。
5. 宜興紫砂款印
1、表現方法
印鑒款識的表現方法有兩種:一是胎體,刀刻、印章鈐??;二是彩釉,釉上彩。胎體是在素胎體上用刀刻劃文字或符號,彩釉就是將印章印于半干的素坯上。
2、效果
刻劃款識,由于使用竹或鐵等不同工具和刀法不同,由此也產生了不同的款識效果。一種為等線體,每字的筆劃粗細基本相同,有用圓珠筆書寫的效果。另一種為頗具書法效果的楷書或行書體款識,但大多為后者。由于當時宜興一部分制壺藝人自己寫不好字,所以只好請人落墨鐫款。
3、形式
到了清代印章款和刻款共存,但印章款使用的比較普遍,文人雅士撰銘則用刻款。由于用刻款要求具備一定的書法基礎,一般工匠很難達到。當時紫砂壺日益被時人喜愛,刻款速度不能適應批量生產的要求,因此刻款也逐漸被印款所取代。印章款識的形式多種多樣,有正方形、長方形、橢圓形、瓦當形、葫蘆形等不同造型的陰陽文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