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各類茶葉價格標準
80元一兩的茶葉,相當于800元一斤。這個價格屬于中等茶葉的價格,不管是自家喝,普通送禮,也還過得去,不算太貴。
茶葉的價格根據季節性和地區性,落差很大!就拿綠茶來講,谷雨前的新茶,價格極高。五,六千左右一斤的很普遍。過了谷雨后,茶葉價格回落,特級茶也就維持在一,二千左右。
2. 各類茶葉價格標準一覽表
通常狀況下,特級黃山毛峰價格從一斤400元到1600多元不一,極品黃山毛峰價格甚至于一斤達到5000元之上;而一級黃山毛峰價格通常一斤250元到450元不一;二級黃山毛峰茶葉價錢從一斤100元到250元左右;三級黃山毛峰茶葉價錢從一斤70元到120元不一。從總體上看,黃山毛峰的價錢相比親民,比較合適大眾消費?! ∩厦姹闶怯嘘P安徽黃山毛峰茶葉價錢的基本介紹了,具體黃山毛峰價格還得視茶葉采摘制作時節、外包裝、原產地、凈重等狀況而定。
3. 茶葉的一般價格
1、中國幾大茶類多少錢的茶都有,5000元一斤的茶,普洱、白茶、武夷巖茶、綠茶都有2、茶不是按價格來分類的,茶葉分為綠茶、黃茶、白茶、烏龍茶(武夷巖茶)、紅茶、普洱、黑茶每一個品類都有精品、高等級的茶,價格上萬元的都有,不足為奇。
拿武夷巖茶為例:正巖產區、名家純手工制作的武夷巖茶,價格都在千元以上。綠茶中明前茶,名家炒制,正宗西湖龍井,也得上千元。對于茶來講,實際的價格,并不代表什么,這個市場,很多都是虛高。
4. 茶葉價格區間
已經非常非常貴了,我這里用了兩個非常。
我常年在西湖龍井的核心產區,舉例最核心的龍井村不過才五百米,每年的茶葉采摘收購季節都是在茶區度過的,綜合十多年以來的價格,雖然每年都穩步有點上升,但是茶葉價格是沒有那么貴的。在核心茶區,每個村的頭采開園茶葉稍微會貴一點,然后就以每天百分之二十的價格下跌,前幾年,翁家山村最早的幾戶茶農銷售價格3800,3400,3200,這些是頭天的價格了,龍井村的獅峰那一帶青葉收購價格800-600,加上茶農的加工利潤的話也就四五千塊,這是清明以前茶葉頂級的價格。
至于其他產地的茶葉就更便宜,新昌松陽為首的浙江大大小小的批發市場有很多,經營著來自浙江全省和全國各地的龍井茶,一般頭采最早的開園價格烏牛早四百多塊,龍井43,龍井白茶五六百塊,等大眾化以后普通價格在兩三百塊。
茶葉圈里面有句話是防火防盜防普洱,金融化得炒作是將最低檔的茶葉忽悠成天價,如從2010年到2016年,大益國際茶葉金融集團收購毛茶價格沒有超過50一斤的,銷售價多少就不需要多說了。
其實茶葉是沒有那樣貴的,是一些大師古樹年份產地詞匯在忽悠,而且還有更離奇的,如央視報道過的牛欄坑一共產地才三四十畝,一年產量不到一噸,卻有上百家茶葉公司,幾百家零售商店 在銷售,而且個個都號稱是正宗的。
5. 茶葉的價格是多少
不同品類茶葉價格不一樣,有的高檔要1000以上,而永春佛手只要400-500.
6. 茶葉價格一般是多少
一百二十一兩的茶葉應該算是好茶了。一兩一百多元,,一斤則一千多元,屬于高檔茶葉了。茶葉以綠茶為例分春茶、夏茶、秋茶,以春為上品,春茶又有雨前茶(谷雨前采摘的嫩葉制作)、明前茶(清明前采摘的),這兩檔茶最好價格也很貴。如是龍井茶一般上千元一斤。
7. 各類茶葉價格標準圖片
價格高低不等。
紅茶入口級別的大概150一斤以上,好一點200以上。
綠茶低價的很多,但入口級別的也要150一斤(便宜的一般只能泡一次,而且沒有什么清香味)。
本人建議選200一斤作為入口級別,紅茶綠茶質量都還可以。
紅茶是發酵茶,有酵母菌,暖胃養胃,桂圓香,味道渾厚,適合冬日喝,而且隔夜也能喝,耐泡。
綠茶提神,解油膩解毒解暑氣,清香,冷了容易走味,不能隔夜喝。
8. 各類茶葉價格標準表
一般普洱茶的價格都是不等的,普洱茶里比較有名的,有檔次價格的得是云南勐海茶廠的大益茶,如果單比價格的話,普洱茶是越陳越香,越沉越值錢。
老的普洱茶很貴,但同時也要看茶的底料(是什么級別的)和倉儲(干倉還是濕倉,干倉的好一些。) 相對而言,像是存儲較好的88青(1988年左右的普洱茶餅,357克),現在市場的零售價一片是4萬左右。 只有更好的,沒有最好的。
9. 高檔茶葉的價格標準
如果送的對象是真正意義上懂茶的人,一般他喝茶也不會選擇品牌茶,而且會選擇一些比較專業比較資深的茶商或者直接跟茶農買,這些賣茶給他的價格與品牌茶相比,低挺多的。500-1000買大品牌的茶,只能買到比工作茶稍微好一點的普通茶。500-1000如果跟茶農茶商買,可以買到中端中高端的茶。
簡單舉個例子: 500以下就像國產車,比如奇瑞QQ這種 500-1000就是合資車,比如大眾里10多萬的檔次 1000-2000就是合資車,比如20-30萬的檔次 2000-5000,就是比較中低的奔馳寶媽奧迪,比如奧迪A4,寶馬3系,奔馳C系列。 5000-1萬,就是比較中高端的奔馳寶馬奧迪 1萬以上,就是豪車系列了 大概就是這個概念吧,我們之前喝茶還特地這么比喻過,你可以參考參考哈哈。